109.03.20(五)起,因應衛生局規範
♦️機…
109.03.11(三)起,防疫期間為保護媽咪及寶寶的健康 訪客時間改為三個時段(其餘時間謝絕訪客) ?10:00~12:00 ?14:00~16:00 ?18:00~20:00 (每組訪客限30分鐘會客,請務必戴口罩) 武漢肺炎掰掰!慢走不送!
愈接近預產期,你應該做的6項準備
隨著進入懷孕後期、甚至預產期前最後一個月,孕婦的心裡難免期待中帶著些許緊張;尤其是第一胎的準媽咪,感受更是強烈。雖然即將「卸貨」,但為了母體健康、胎兒能平安出生,仍建議和醫師、家人保持密切溝通,隨時做好準備較佳!
從受精卵在子宮內著床的那一刻起,女性的體內便產生一連串的變化,荷爾蒙的分泌、胎兒的成長、子宮變大變重等,初期到產前,都會對孕婦造成極大的身心影響。
盤點懷孕後期的不適狀況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蘇聖淵表示,到了懷孕後期,幾乎是許多準媽咪不舒服程度最嚴重的時期。
生理
從懷孕初期開始,黃體素的分泌讓腸胃道蠕動變慢;加上到了後期,子宮迅速擴大,往上頂到腸胃道、往下壓迫到大腸和膀胱等,因此更容易出現反胃、脹氣、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便祕、痔瘡、頻尿等症狀。
沉重的子宮,也會造成下肢的血液循環變差,導致水腫、靜脈曲張等徵狀;更會壓迫到骨盆腔的肌肉與韌帶,出現拉扯、無力般的痠痛感。
心理
尤其是新手媽媽,愈接近預產期,心裡的期待與害怕也同時加深;期待的是新生命降臨,害怕的是自己能否撐過陣痛、生產等過程。
蘇聖淵醫師補充,家庭成員數目的變化、長輩的壓力等等,這些焦慮、緊張的情緒交錯之下,往往讓許多孕婦萌生「早點卸貨」的想法;如果無法轉移注意力、持續鑽牛角尖,更嚴重者還會產生憂鬱的傾向。
減緩不適小訣竅
蘇聖淵醫師表示,少量多餐仍是孕期的最重要飲食原則;用餐後,不妨外出散步,稍微活動筋骨,不但有助於消化,也能適當延展肌肉、減緩痠痛,還能讓心情平靜。平日坐著或躺著,記得在腰背處墊枕頭,給予支撐,減少不適。
更重要的是,有問題可主動諮詢專業醫護人員,切勿自行聽信網路傳言;正確的知識,可以讓自己的心比較篤定,不安和焦慮的感覺也能降低。
產前1個月準備.從容迎接新生命
預產期前1個月,由於已經足月(37週),孕婦隨時都可能面臨生產的狀況。除了定期產檢之外,平日應多留意自身生理變化,如宮縮、出血、下墜感、破水等,尤其若發生早期破水、出血,就應儘快就醫;此外,也要關注胎動的頻率,若當天次數驟降,也應儘快就診檢查較佳。
除了上述的特殊狀況,基本上,大多數健康的孕婦都能夠在預產期順產;為了能更從容地迎接新生命的誕生,蘇聖淵醫師建議,孕婦可提前1個月開始準備以下六件事情。
準備1:家人陪伴支持
懷孕後期,孕婦的行動比較不靈活,建議至少有一位家人陪同產檢,不但比較安全,也會讓孕婦安心。
蘇聖淵醫師更表示,若屬於高危險妊娠的孕婦,務必請家中長輩或先生一起陪同產檢(尤其建議先生每次都來),醫師會告知未來可能面臨的生產突發狀況(例如生產時大出血),聆聽家屬想法、討論相關緊急處置並徵求同意等。
準備2:備妥個人資料
夫妻雙方的身分證、健保卡、《孕婦健康手冊》、生產計畫書(如果有擬訂的話)、錢包,都是需要提前準備的重要物件。當(緊急)就醫時,才能順利掛號,並且在簽署文件、檢查同意書時也可能需要;《孕婦健康手冊》詳細記載近10個月以來所有產檢資訊,方便醫護人員迅速查詢與參考。
至於生產計畫書,蘇聖淵醫師表示,每個孕婦、每家醫院狀況不同,建議孕婦若有需要,可主動詢問。
準備3:評估生產方式
一般而言,婦產科醫師會建議孕婦採取自然生產方式;然而,若經產檢確認孕婦有剖腹產的適應症(如胎位不正、子癇前症、前置胎盤、曾做過子宮相關手術、前胎剖腹產等),才會將剖腹生產的方式納入考量;當然也有少數特例,例如看時辰生產。事實上,絕大多數的醫師和孕婦,在產檢約32~33週,就能討論並確定生產方式(因為胎位不正或前置胎盤的情況,一般是在32週左右才能確定)。
對於近年來頗受注目的「生產計畫書」,蘇聖淵醫師表示,每家醫院做法不同,但大部分醫師都能尊重孕婦的意願,只要提早且主動找醫師討論,在合理範圍內(且非面臨緊急狀況),可依照計畫書的內容執行想要的生產方式。
準備4:待產場所選擇
無論選擇診所或醫院,蘇聖淵醫師建議,最理想的狀況為「從產檢到生產都在同一個地方」,醫護人員才能完整掌握孕婦的狀況,給予最適當的協助;如果就近在診所產檢、但打算之後到醫院生產,仍建議提早到醫院產檢,千萬不要預產期前才到醫院報到。
不過,他表示,「若是高危險妊娠的孕婦,則建議儘早到醫學中心進行產檢、追蹤較佳」,醫學中心設有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並擁有相對充足且專業的醫護人員,能在緊急狀況給予及時的醫療照護,降低危及性命的風險。
準備5:採購寶寶用品
大部分的孕婦,最晚都會在預產期前一個月備好「待產包」,裡面包含媽媽用品(免洗褲、產褥墊、盥洗用具、衛生紙等)和寶寶用品(包巾、紗布衣、紙尿褲、毛巾等),以便於在醫院生產後使用。蘇聖淵醫師表示,大多數的醫療院所都有推出待產包套組供孕婦購買,相當方便。
另外,考量到往後的生活需求,父母還可提前準備嬰兒床、兔裝、哺乳用品(吸乳器、儲乳袋、奶瓶、溫奶器、消毒鍋)、安全汽座、手推車等,讓寶寶從出院的那一刻(使用安全座椅)起,乃至於回到家中,都能享受家庭的呵護。
準備6:孕期適當運動
基本上,整個孕期都可以運動,量力而為,以較輕緩的動作為主,如走路、抬腿、下肢延展(例如生產球)、游泳等,有助於強化肌肉力量,降低痠痛不適,之後生產也會比較順利。
蘇聖淵醫師另建議,產前1~2個月,孕婦可嘗試練習「凱格爾運動」,有助於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不但能改善子宮壓迫造成的症狀(便祕、頻尿等),還能讓自然生產的孕婦產程更順利。
2016-02-01…
關於預產期二三事
說起預產期,孕媽咪關心的是什麼呢?是寶寶何時出生?或寶寶是哪個星座?還是想知道這是何時做人成功的結晶?其實預產期有很重要的意義,孕媽咪知道嗎?
孕期280天從卵泡時間開始計算
人們都會說「孕期280天」,但280天從何而來,木生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毛士鵬指出,「以月經週期為28天計算,預產期是指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算起的第280天,涵蓋卵泡期的14天與自受精到分娩的平均時間266天(38週),280天的妊娠週期是以卵子生命來計算,一旦受孕,卵子就此改變了命運」。也就是說,280天是從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起算,與實際的受孕日差了2週。
由於有人會想要記錄做人成功的那一天,但從醫師給的預產期倒推回去,好像又差個那麼一兩天,他解釋,「由於精子有存活期,很可能今天行房,但2天後才排卵,精子在子宮內存活期快結束前,幸運的與卵子結合為受精卵,這樣就會造成行房日與實際受孕日並非同一天。因此,偶爾碰到孕婦很想要知道受孕日究竟是哪一天時,我們只能抓一個大概的階段,無法告知確定的某一天」。
孕媽咪若記得住自己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是何時,直接加上280天,即可算出預產期,不過,忘記的人也沒關係,就讓產科醫師利用超音波幫你推算預產期。
訂預產期的目的
毛士鵬醫師表示,「預產期就像端午節划龍舟比賽所設置的標旗,標旗不動,所有參賽者以此為目標,逐步將龍舟滑近標旗,然後,由奪標手奪標,完成賽事。在預產期即將到來的這段日子,孕媽咪要做好準備,知道哪幾個週數的產檢很重要?產科醫師則觀察胎兒生長速度與實際週數應有的水準是否相符?還是比較快或比較慢?如果要剖腹生產的話,可預告選哪一天適合進行?」
其實,預產期是一個從受孕開始,就決定好的日期,有了這個日期,醫師才知道目前胎兒處於孕期的什麼階段,應有怎樣的發展,以此追蹤胎兒的發育狀況,例如判斷胎兒是否生長過度或生長遲滯,或是有沒有早產或妊娠過期的情形。
何時要確定預產期
按照學理,計算預產期必須先確定胚囊有心跳,毛士鵬醫師指出,「通常妊娠6週後才能以超音波測到心跳,確定胚胎有在正常發育,進而推算預產期」。一般多於妊娠6至8週確定胎兒心跳,因此,8至12週是超音波推算預產期最準的時候,「因為不論種族,每個胚胎的生長速度在12週前少有差異。12週之後,每一個胎兒有各自的生長速度,再加上遺傳因素,無法以實際大小估算預產期」。
確定了預產期,不可以再改變,「就像划龍舟的標旗不能一直變動,否則無法完賽」。不過,還是有例外的時候,他表示,有的孕婦自行計算結果與產科醫師不一樣,再加上月經並不是以28天為週期,舉例來說,有的媽媽月經週期是35天,以為自己懷孕6週了,實際上只有5週,這時就需要「校正預產期」。通常,胎兒實際大小與預估差個3、4天,不需要調整預產期;若差距達2週就一定要調整。
毛士鵬醫師補充,「我們說胎兒的大小是以妊娠週數為基準,如:胎兒8週大,而不是用胎兒的重量或身長來說明大小」。
預產期未必是實際分娩日
妊娠週期為40週,毛士鵬醫師說,「前三後二,都是足月生產」,也就是說,在滿37週到42週這段時間分娩,都屬於正常現象,如不到37週即分娩就是早產;超過42週則是過期妊娠。根據統計,只有約5%的孕婦會在預產期當天生產,不到37週或超過42週分娩約各占5%~10%。「未足月前即已出現產兆,則要視狀況決定是否需要安胎?若超過41週仍未有產兆,會在41週半進行催生,不會等到42週,提醒孕媽咪要按時產檢,以掌握胎兒狀況」。
不少人認為「第二胎會比第一胎提早生產」,毛士鵬醫師指出,「何時分娩是機率問題,與胎次無關,應該這樣說,經產婦比初產婦好生,而不是早生」。至於早產,有人會說:若第一胎早產,第二胎早產的機率不但增加,且出生的週數比第一胎更早,對此,他表示,「若早產為體質因素造成,是有此可能,因為身體記憶了前一胎啟動生產的狀況,第二胎是有較高的機會提早引發子宮的反彈性收縮,而使出生週數早於第一胎」。
超過預產期還未分娩怎麼做
「何時分娩?」這個問題要問胎兒何時才要發出訊號,啟動生產機制,但超過預產期時,臨床上,多在41週半進行催生,強迫發出生產訊號。毛士鵬醫師表示,「催生是為了避免讓過期妊娠變成生產風險,因胎盤老化使血流狀況變差,會影響氧氣與養分的供給,可能導致出現胎兒生長遲滯、胎兒慢性缺氧等現象。同時,也可能因胎兒提前解胎便增加吸入胎便的機率」。他補充,如果胎兒過了預產期,與前次產檢相比,體重維持不變的話,也會決定進行催生。
催生時,先評估子宮頸是否打開,還沒打開時,會於陰道或子宮頸放置藥物,以促進子宮頸變軟並且打開;若已打開,則從靜脈給予藥物以刺激增加宮縮頻率和壓力,幫助產程進展。
作者:文╱李藹芬…
舒緩孕吐好方法
孕吐幾乎是每個孕媽咪的最大噩夢,吃到任何東西都吐出來,聞到任何味道都感覺反胃,甚至是光看及想像到食物就能聯想到味道而噁心,也有許多媽咪是從這種「噁心的嘔吐感」,發覺自己已經懷孕了,所以孕吐又被稱為「害喜」,是否有什麼方法能協助孕媽咪緩解呢?
孕吐原因
懷孕後體內會產生荷爾蒙,而每種荷爾蒙都會有不同的作用,首先,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uman…
孕婦感冒用藥.把握5原則
電視新聞上,不時會出現「懷孕婦女因擔心影響胎兒,所以感冒期間完全不敢吃藥,結果咳嗽幾週後,強大腹壓使胎兒從子宮滑脫到陰道,最後竟造成流產」等新聞。當準媽媽感冒時,應該經由醫囑安心服藥,才能保障母胎安全、健康生產。
案例分享:方小姐以前曾患有子宮頸閉鎖不全,所以懷孕期間請醫師將子宮頸縫合,預計待生產時再將縫線剪開,預防胎兒滑落至陰道。不過,她最近因感冒不停咳嗽,很擔心感冒藥會傷到胎兒,所以起初堅持不服藥,但卻導致症狀加重;在醫師的勸說之下,方小姐才逐漸敞開心胸,按照醫囑定時服用感冒藥。
Part1孕期用藥原則
懷孕期間可視病情適量服藥
懷孕期間,若無任何疾病或症狀,準媽媽都應避免自行服藥,縱使罹患輕微感冒,通常經過適當休息,人體都可因自體具備的免疫力而逐漸恢復健康。不過,臺安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如果感冒已嚴重影響準媽媽的日常生活作息,應至醫療院所就醫,醫師將會開立適合孕婦服用的藥物,基本上準媽媽只要按照醫囑使用都不會有什麼問題,而生產後的用藥原則也與懷孕期間一樣,雖說藥物可能會透過乳汁傳遞給寶寶,但媽咪若感冒太嚴重,就會影響乳汁分泌,所以還是要視情況斟酌使用藥物。
準媽媽與產後媽咪應完全避免服用某些藥物,分別是四環黴素、鏈黴素、氯黴素、男性荷爾蒙及女性荷爾蒙、酒精、抗凝血劑、抗癲癇藥、鎮靜劑及降血壓藥物,一旦服用可能會造成胎兒聽神經受損、骨骼異常、先天性心臟病等致畸風險,若因疾病須使用這些藥物,可和主治醫師討論,醫師評估利弊之後再決定需不需要換藥。
中藥不見得是最好選擇
傳統觀念中,一般人會覺得中藥較天然、溫和,所以不少孕婦在感冒期間,較偏好看中醫,但蔡可欣醫師提醒,中藥藥性所帶來的影響因人而異,有些孕婦使用之後沒出現任何問題,有些卻在服用後發生出血,所以中藥不見得是最好選擇。此外,許多人認為草藥即為中藥,但其實多數草藥自古以來尚未記載於傳統古籍當中,因此,藥材的用量、毒性與副作用至今仍不明確,導致不少民眾發生誤用情形;特別是來歷不明或成分標示不清的藥粉及藥丸,更應避免使用,如果這些藥物裡參雜重金屬物質,吃了之後將會對肝腎功能造成影響,所以不管是中醫或西醫,任何處方用藥都應經過合格醫師開立,才不會造成健康負擔。
懷孕用藥注意事項
1.妥善收藏藥袋及藥盒
蔡可欣醫師建議,如果已有懷孕計畫,或是懷疑自己可能已經懷孕,剛好最近又服用過藥物(或即將有用藥需求),請務必將藥盒或藥袋留下,待看診時就可詢問醫師藥物是否會為胎兒帶來影響,以便討論日後的處理方法。
2.避免服用來歷不明的藥物
準媽媽應避免服用來歷不明的中藥,蔡可欣醫師指出,有些中藥的藥性或許沒問題,但藥材是從第三世界國家進口,可能含有重金屬或不知名的化合物,長期服用之後可能會產生腎毒性或肝毒性症狀。
3.不建議留下吃剩的藥物
對孕婦而言,若能夠不吃藥就一定不會輕易服用,縱使感冒症狀嚴重,有些準媽媽也只會服用藥物到病情逐漸好轉之際,甚至有人會認為:「既然感冒症狀都差不多,剩下的藥也可以留著,以備不時之需。」
一般剩下的藥物多是退燒藥、咳嗽糖漿等,必須看當時醫師給的是原裝藥還是分裝藥,沒開封的原裝藥可依其保存期限冰在冰箱裡,但如果是分裝藥,或是已開封的原裝藥,就不建議保存,療程結束後應將藥物回收處理掉。特別要注意的是,沒用完的藥品不應隨意丟棄,例如將藥水、抗生素倒入馬桶、洗手檯沖掉,這麼做會造成環境汙染、影響生態,甚至可能不知不覺間,使病菌發展出難纏的抗藥性。目前許多社區藥局或是各醫院都設有藥品回收站,準媽媽可將不要的藥水、藥粉、藥錠倒入夾鏈袋中(抗生素除外,一定要送回收站處理),加水稀釋後,再加入茶葉渣、咖啡渣、衛生紙等密封起來,丟入垃圾桶即可。
4.懷孕的類固醇藥物使用
蔡可欣醫師指出,若孕婦本身有自體免疫力系統方面的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有在使用類固醇,懷孕初期的影響不大,甚至一般外用的類固醇藥膏,不要大量或長期使用也是安全的。「對某些準媽媽而言,早期使用這些藥物反而有利於安胎,且若經醫師診斷後,認為不服藥便可能提升流產風險,準媽媽還是必須遵從醫囑吃藥。」她說,和所有藥物一樣,過度使用類固醇也會影響內分泌和新陳代謝,所以應聽從專業醫師的建議。
5.保養品也須慎用
有些準媽媽可能認為保養品並非藥物,所以在使用時就比較沒這麼注意成分及其所帶來的影響,蔡可欣醫師表示,除了含A酸的產品不可在懷孕與哺乳期間使用之外,果酸、杏仁酸、左旋C之類的產品基本上都可安心使用,但若非必要最好儘量少擦。
Part2藥物分級與影響
藥物影響胎兒發育的時期
針對不同時期的胚胎,藥物可能會產生不同影響,甚至連影響的部位也會有所差異,對不少準媽媽來說,實屬一門複雜的課題,因此建議女性一旦發現月經未定時報到,就應先驗孕,以避免懷孕用藥之風險。
第一期(0~2週,著床前期)
在受精後兩週內,除了少數藥物會導致受精卵死亡之外,一般而言,藥物不會導致胎兒畸形,除非藥物殘留在體內,繼續影響第二期胚胎發育。
第二期(3~8週,胚胎期)
蔡可欣醫師表示,胎兒器官發育的形成期,是胎兒對藥物影響最敏感的時期,如果在此階段服用會引起胎兒畸形作用的藥物,將導致胎兒缺陷或形成死胎。
各器官主要受影響的週數
.中樞神經系統:約3~5週
.心臟:約3.5~6週
.手臂:約4.5~7週
.腿部:約4.5~7週
.眼部:約4.5~8.5週
.耳朵:約4.5~9.5週
.牙齒:約6.5~8週
.顎:約6.5~8週
.外生殖器:約7.5~9.5週
第三期(9~16週,胎兒期)
在這段期間,胎兒各項器官生長趨於完整,只剩下顎及生殖器官尚未完全發育,若此時受藥物或有毒物質影響,可能會造成胎兒兔唇顎裂或女性胎兒性器男性化。
第四期(17週~生產前)
此時胎兒生長幾乎完成,但大部分藥品仍會通過胎盤到胎兒體內,若此時期受藥物影響,可能會造成胎兒生理機能性異常。
藥物使用分五等級
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於1962年規定,新藥上市前皆須完成致畸胎試驗;1980年又明定藥物須標示「使用於孕婦之安全性說明。」除此之外,更將藥品依其對胎兒的安全性分為A、B、C、D、X五個等級,蔡可欣醫師指出,基於安全考量,孕婦最好只服用A級和B級藥物,C級藥物的服用時機則在於衡量母胎安全之後,醫師認為不用藥的危險較大時,方能服用;D級藥物則必須更謹慎地權衡利弊後才能使用,基本上已不建議孕婦使用,而X級藥物應禁止使用。
A級藥物
臨床研究對胚胎無致畸形的作用,對孕婦來說最安全。
B級藥物&C級藥物
對動物的臨床研究,顯示無胚胎致畸形的作用;但是對於人類胚胎,臨床上尚無法完全確定或否定有無致畸形的作用。
D級藥物
臨床研究對人類胚胎有致畸形的作用;但是有必要時應權衡使用,因使用時的好處比壞處多。
X級藥物
臨床研究對人類胚胎有致畸形的作用,孕婦不宜使用。
醫師貼心叮嚀
有些媽咪為了不想因吃藥而影響胎兒健康,卻反而導致自己的感冒症狀加重,讓家人朋友看了都很不捨,甚至到了危急時刻,某些準媽媽仍認為安胎藥物會為胎兒帶來風險而不敢服用。蔡可欣醫師表示,專業的婦產科醫師都希望每一位準媽媽能平安度過懷孕時期,一定是經評估後認為不吃藥治療感冒或安胎,可能更容易造成胎兒早產、流產等風險,才會開立藥物給準媽媽服用,最重要的是,準媽媽平時就應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才不會使疾病找上門,杜絕服用藥物的機會。
2015-09-01…
精選!孕婦最關心的自費產檢
透過產檢,除了能掌握母胎狀況,更有機會及時發現異狀,對症診治。隨著醫療領域的進步,近年陸續推出許多自費產檢項目。對於孕婦來說,應該深入了解並選擇適合項目,才能真正落實產檢的意義及幫助。
一般來說,女性在懷孕約8週,且在第一次產檢時有檢測出胎兒的心跳,就會領到《孕婦健康手冊》;之後,每隔一個月產檢一次,第28~36週改為每兩星期產檢一次,第37週起更縮短為每星期一次,持續到產前。
近來變革:B肝篩檢時程提前
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簡宏如表示,其實這幾年的產檢時程、內容等變革不大,僅在103年的年底,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將「B型肝炎篩檢」的時間,從第五次產檢(約32週)提前到第一次產檢(12週前)。
她說明,在第一次產檢抽取母體血液時,除了做相關檢查(血液常規檢查、第一次梅毒血清反應、德國麻疹抗體反應、愛滋病毒篩檢)外,還要多進行B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的篩檢。這項措施有助於提前發現孕婦是否為B肝帶原者,以便於儘早治療,並決定是否讓新生兒施打免疫球蛋白。
依需求選擇自費項目較佳
對於健康的孕婦來說,公費產檢項目即囊括整個孕期中須注意的部分;但深入來看,每個人的健康狀態不同,進而會有各自需要、想要進行的檢測內容,以確保母胎平安。這時候,孕婦即可自由選擇自費產檢項目來搭配。
應主動諮詢醫師
近幾年,許多待產媽咪難免會有「自費項目似乎愈來愈多、收費範圍愈來愈廣」的疑惑。對此,簡宏如醫師表示,「醫療科技的進步,促使檢測儀器愈來愈新穎、累積的資料庫愈來愈豐厚,進而幫助醫療人員能探查出更精準、更多種的母胎問題」,自然又衍生出大大小小的自費產檢內容;然而,雖有技術,但仍未普及、也非每個孕婦必要,成本難免不太親民。
她提醒,不同類型孕婦間的自費產檢需求必有差異,千萬不要「一窩蜂聽說哪個好就去做某些檢查」。如果有任何疑惑,建議直接和固定配合的產檢醫師討論後,更了解自身狀況、成本可負擔的前提下,再決定是否安排自費產檢,才能為自身和胎兒帶來最大的幫助。接下來,簡宏如醫師特別挑出幾個孕婦目前較關注的自費產檢項目來說明。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
時間:滿10週後。
目的:檢測胎兒是否可能罹患染色體異常疾病。
目前坊間常簡稱的NIPS、NIPT或NIFTY,指的都是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簡宏如醫師表示,此檢查需要先抽取孕婦的少量靜脈血液,再送至實驗室檢驗;方式為從血液中採集胎兒的游離DNA片段,篩檢是否有染色體異常狀況。
早期的NIPT,主要針對三種特定染色體來檢查,即T13(巴陶氏症)、T18(愛德華氏症)和T21(唐氏症);隨著技術進步、儀器更精密、加上長久累積的資料庫,近幾年更發展出NIPT…
認識3大產兆.待產不慌張
懷孕滿37周後稱之為足月生產,產兆的發生皆為正常現象,但若是在35周前出現產兆則需進行安胎,而35~37周因胎兒各器官大致上皆發育成熟,若出現產兆大部分不會積極安胎,順其自然生產也可以接受。
產兆1落紅
落紅是呈淡紅色或暗紅色的濃稠黏液。出現落紅主要的原因為進入生產過程前,子宮收縮造成子宮頸軟化並產生擴張與變薄的生理現象,而在子宮頸擴張變薄的過程中,容易造成微血管破裂,加上子宮頸在生產前,本為一密合的管狀構造並內含黏液,當血液混合黏液並從陰道流出,便形成所謂的落紅。
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表示,臨床上初產婦落紅約1周後才會真正進入產程,只要陰道出血現象符合落紅的特徵,便不需過於緊張;經產婦變數較多,若出現落紅則需儘速到醫療院所做檢查,透過內診可評估子宮頸擴張程度與胎頭下降的情況。落紅出現於37周後是正常的,可安心待產,但如果於35周前出現落紅現象,無論是初產婦或是經產婦,都需要至醫療院所進行檢查。
產兆2破水
寶寶生長在子宮腔並被包覆於羊膜之中,吳文毅醫師表示,羊膜是一層半透明就像保鮮膜一樣的薄膜,而羊水其實就是胎兒的尿液。造成羊水破裂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子宮收縮的擠壓,但破水容易與陰道分泌物和尿失禁混淆,因為懷孕期陰道分泌增加為正常現象,而造成尿失禁最主要的原因為子宮壓迫膀胱以及黃體素的分泌使得肌肉放鬆,因懷孕而產生尿失禁的狀況多為應力性尿失禁,典型現象為尿失禁容易出現於大笑、咳嗽、打噴嚏、搬提重物等造成腹壓上升的行為,因此可做為與破水分辨的依據之一,另外因羊水是胎兒的尿液,所以會有透明液體像水一般不斷流出的感覺。
若是孕媽咪有破水的疑慮,無論周數、初產婦或是經產婦,都需立即前往醫療院所做檢查,透過酸鹼試紙測試,可區分出是呈微酸性的陰道分泌物,還是呈弱鹼性的羊水。吳文毅醫師表示,若是在35周前破水可考慮安胎,35周後則須住院待產,另外坊間對於足月破水需於24小時內生產是錯誤的迷思,只要沒有發燒或白血球升高等感染跡象就可以繼續待產。
產兆3陣痛
陣痛,為生產必經之路。一般生育年齡女性的子宮大小,約只有成人一個拳頭大,而子宮本身就具有收縮的機制,但懷孕後因為胎兒的成長,子宮會逐漸變大,子宮收縮的感覺也變得更加明顯;臨床上造成孕媽咪下腹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腸胃發炎、膽囊結石、尿路感染等,因此下腹疼痛不一定是子宮收縮所造成。
非進入產程,單純子宮收縮造成的陣痛感,稱之為假性陣痛,吳文毅醫師表示,假性陣痛大約在懷孕32周後就會出現,所以建議孕媽咪要多休息、不要太勞累或是搬抬重物等,容易造成子宮收縮的行為。單純的子宮收縮,只要孕媽咪坐下或躺下休息,陣痛感都能得到緩解,也不會合併出血現象,其不適感並不會延伸到背部或是尾椎。
真性陣痛的特徵則為:1.陣痛頻率會愈來愈密集。2.強度愈來愈強。3.疼痛感持續愈來愈長。因此,吳文毅醫師建議,當發生以上特徵的陣痛感,要懂得做時間的記錄,若是陣痛的頻率間隔愈來愈長並獲得緩解,多休息即可;但若是隨時間陣痛的感受愈來愈明顯、強度愈來愈強且間隔愈來愈短,疼痛的感覺無法消除,初產婦陣痛感約15~20分鐘一次,這時到醫療院所都還來得及,但經產婦變數較多,若有規則性陣痛,建議可至醫療院所做內診檢查。
若懷孕35周前出現無法透過休息來緩解不適的規則性子宮收縮,稱為「子宮早期收縮」,因為隨時可能會進入產程,需進行安胎;若發生於35周後,則視為產兆,必須做待產的準備。吳文毅醫師表示,疼痛感因人而異,透過胎兒監測器,才能了解子宮收縮的情況、頻率與強度,且疼痛感不僅會出現在下腹部,還會延伸到尾椎和背部,也因為子宮收縮強度愈來愈強、頻率愈來愈密集,就會將子宮頸撐開,可能出現落紅現象。
產兆出現因人而異
三種產兆的發生並無先後順續,不同產兆對初產婦和經產婦來說也有不同的意義,如上述,若初產婦出現落紅,約1周後才會進入生產階段,因此不需急著到醫院檢查,可在家中休息觀察,但經產婦一有落紅的現象則須立刻前往醫療院所;規律性真陣痛且發生在初產婦身上,從15~20分鐘的一次陣痛,到醫院待產時間都相當充裕,但經產婦就容易有急產的狀況發生,因此當經產婦出現產兆,都須立刻到醫療院所進行檢查,另外只有破水是無論初產婦或經產婦都必須就醫的產兆。
許多孕媽咪已明顯感受到強烈陣痛,醫生卻還是要求媽咪多到附近走走或甚至是回家休息?吳文毅醫師表示,通常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還沒進入「規則產程」,一般只要在沒破水的情況下,會希望產婦不但要有子宮規則收縮,子宮頸須開到3~4指才會留院待產,多走動、爬樓梯則是為刺激子宮規則收縮,讓子宮頸能夠逐漸打開,醫師並非冷血無情,而是希望產程能夠更加順利。
預產期將近,沒有產兆怎麼辦?
吳文毅醫師表示,目前醫學上還不了解啟動產兆的機轉為何,臨床上只能得知懷孕約37~38周會自動開啟,甚至是到40周出現產兆也是正常的現象。若是過了預產期,一般正常情況下,可以等到41周再考慮催生,這中間需評估孕媽咪和胎兒的情況,如胎兒過大、胎兒心跳不穩定或孕媽咪罹患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顛癇前症等,就可能會提早進行催生。
一般催生是從靜脈注射或是陰道塞藥,但藥物作用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反應,若是孕媽咪對催生藥物沒有反應則稱為「催生失敗」,一般催生3天若還是無法生產,則可考慮剖腹生產。
提高警覺.將風險降到最低
從產兆、待產到胎兒產出的過程少於3個小時就稱為急產。在醫學上對急產的定義則為:初產婦,子宮頸擴張速度每小時大於5公分;經產婦,子宮頸擴張速度每小時大於10公分。吳文毅醫師表示,臨床上急產的機率並不高,但10個急產的產婦有9個為經產婦,也就是初產婦急產的機率相對較低。對部分產婦來說,產兆可能不容易分辨,通常個性較不拘小節、粗神經或是對疼痛感較能夠忍耐的產婦來說,就很有可能發生在產程進行中,卻不自知而發生寶寶生在家裡或是救護車上的情況,加上產程快慢和變化差異非常大,因此吳文毅醫師不斷強調,經產婦或是有急產經驗者,一旦有了產兆就要馬上到醫院檢查。
經產婦為何較易發生急產現象?
曾經有自然產經驗的女性,因為子宮頸已有被撐開或是鬆弛的可能,再次撐開相對較為容易,因此生愈多胎且生產愈密集的經產婦,發生急產的機率自然愈高。
另外,除了產婦本身的條件以外,胎兒的體型也可能造成產婦急產的現象,比如,胎兒體型較小而產婦體型較高大或是骨盆腔較大,也可能會有生太快的急產狀況。急產除了可能導致寶寶在醫療資源不足或甚至在無醫療資源的場所誕生造成危險之外,也容易因胎兒娩出過快,而造成產道神經、肌肉受傷,吳文毅醫師表示,預防急產最好的方式是,當任一個產兆出現,立即到醫療院所檢查,也建議生產的醫院不要離住家太遠,最好車程能夠掌握在半小時內為佳。
雖本篇文章介紹了產兆以及發生產兆時該如何應變,但除了經產婦出現任一產兆或是產婦出現破水狀況,一定要到醫院檢查之外,其他症狀若讓孕媽咪感到不確定,最簡單且快速的方式就是直接打電話到產檢或是生產的醫療院所做詢問,提高警覺、平安生產,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016-07-29…